從中央到地方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暨優化營商環境會議已經持續開了九年,是一個分量很重的年度會議。
今天上午,全市“放管服”改革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,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國、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精神,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和毛偉明省長的講話要求,縱深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。
這次會議具體都說了什么?又有哪些新意,回應了群眾和企業的哪些關切?記者通過對會場內外的觀察分析,總結了一些干貨,一起來看看。
新突破
會議首先回顧了2021年衡陽在“放管服”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幾項重要成績:
一是“放管服”改革重點任務、全面公開等指標在全省第三方評估中獲得滿分,市本級政務大廳建設管理排名全省第一;
二是全國首創企業賦“碼”保護機制,入選“中國改革2021年度案例”,并列入省政府2021年重點工作綜合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;
三是萬企評價在2021年全省優化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得優秀。
同時,也盤點了今年以來取得的新成績、新亮點:
亮點一:獲得全國“數字政府”卓越獎
今年,依托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一體化平臺和大數據中心的基礎支撐,我市進一步推動部門數據共享交換,構建了衡陽市房產交易登記稅收一體化平臺,使不動產登記、房產交易備案、稅費繳納等事項實現“一次取號、一窗受理、一鍵繳費、一網辦結”。
從窗口反饋的情況來看,效果非常好。這個涉及到市住建局、市住保中心、市稅務局等多個部門的業務,借助新平臺實現了數據的互聯互通,建立了標準化的“樓盤圖”等,讓原來半個月才能完成的審批流程,5個工作日內就能完成。
憑借該項目,我市通過國家信息產業領域的專家測評,榮獲“2022年數字政府卓越成就獎”。
亮點二:“跨省通辦”的“朋友圈”進一步擴大
9月6日,繼萍鄉、寧波、來賓、桂林、延邊之后,《衡陽廈門政務服務“跨省通辦”合作框架協議》簽約儀式在廈門舉行,標志著兩地正式建立政務服務“跨省通辦”機制。
此前,我市在全省率先啟用“e政務”自助服務終端,包括打印臨時身份證明等1000多項事項可實現“刷臉辦、就地辦、跨省辦”。下一步,這種智能化的平臺,將分布到全市的各個火車站、汽車站、超市、商場等公共場所,讓城市治理變得更加現代化、智能化。
▲衡陽市、廈門市行政審批部門負責人分別代表雙方簽訂“跨省通辦”合作協議。
亮點三:市12345熱線躋身全國“十二強”
今年以來,我市投資2400多萬元,完成市12345熱線場地搬遷,進一步推進系統優化升級。同時,加大熱線整合力度,市12345熱線整合的部門熱線達到38條,設有12315、12333、12348、“政企通”專席,設置了12366、國網供電衡陽分公司2個熱線分中心,還將衡南縣、衡山縣12345熱線歸并至市級平臺實現統一受理。熱線共舉辦65次“熱線問政”活動,建立了由45個單位231人組建的政策專員庫,為企業、群眾提供“一單直達”貼心幫助、“一對一”在線服務。下一步,熱線還將推出“碼上找代表”等服務,不斷拓寬受理渠道。
“有事就撥12345”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共識,也是很多市民解決疑難問題的“第一選擇”。1—9月,市12345熱線共計接打電話80萬個,日均3175個,最高日話務量突破6000個,共形成有效工單51.6萬件。
3月、6月,熱線工作兩次位列全省第一。近期,市12345熱線在D3方評估平臺對全國34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2345熱線運行質量監測中,排名第12位,榮獲全國“公共服務先鋒典范”稱號。
新氣象
在衡陽,“衡”好辦!
在整個會議工作報告中,這句話是貫穿全文的“靈魂”。作為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一條工作主線,它不是停留在報告上的口號,而是一項項扎實的舉措,正成為當下衡陽政務服務的一張新名片。
市政務服務中心主任歐陽琳介紹,圍繞“衡”好辦品牌,主要推出了四個方面的新舉措:一是設立“辦不成事”反映窗口,為老百姓提供兜底服務,確保只進一扇門、辦好身邊事;二是打造“你呼我應”服務的“升級版”,為辦事群眾提供一對一的貼心服務;三是推行e政務“跨省通辦”,通過刷臉“跨省通辦”,足不出戶辦好高頻事項;四是為“四上”企業開通綠色通道,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,為企業“松綁”、為群眾“解絆”、為市場“騰位”。
在“衡”好辦服務品牌的推進下,與企業和群眾辦事密切相關的50個部門的2245項審批服務事項以及水、電、氣、通信等公共服務事項全部入駐市政務服務中心,并提供企業開辦免費刻制印章、取件免費郵寄(EMS)、取消紙質復印件等多項貼心服務,上半年共接待辦事群眾100萬余人次。
349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“一件事一次辦”跨域(?。┩ㄞk,200個高頻事項全部實現“最多跑一次”,辦事材料減少42.7%,辦理環節減少49.8%。全市社會投資、政府投資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47個、60個工作日,提速率分別達74.6%、67.6%。
營商環境不斷優化,展現出了衡陽的新氣象、新形象,吸引了國家部委和央企關注衡陽,各方投資者看好聚焦衡陽,廣大衡商湘商積極回歸建設衡陽,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激發。1—8月,全市市場主體凈增79557戶,其中凈增企業13416戶,市場主體、企業主體總量分別排全省第2、第3位。
把思路再拉回會議現場,有四個單位、縣(市)區在會上作典型發言,分享了各自的好經驗好做法。
比如,衡山縣推出“大綜窗”標準化改革,通過調整政務服務窗口“四兩撥千斤”,對傳統審批模式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。在這一模式下,所有事項由綜合窗口統一受理,群眾辦事只需到導辦臺叫號、讓綜合窗口受理,整個辦事過程不需與審批人員見面,所有部門的審批流程均通過網絡平臺“并聯”完成,真正實現了“不見面審批”。
憑借“331”舉措榮獲2021年省政府“放管服”和“一件事一次辦”改革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獎勵的雁峰區,推出市場準入“零門檻”、審批注冊“零時差”、企業開辦“零收費”等舉措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,推動減稅降費提位升級、助力市場主體輕裝上陣的市稅務局,也先后在會上分享典型經驗,為衡陽優化營商環境作出了表率、提供了標桿。
新動作
哪里營商環境好,人才就往哪里走、資金就往哪里流、項目就在哪里建、產業就在哪里興。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優化營商環境,只有起點、沒有終點。
那么,衡陽下一步的工作該如何展開?又將有哪些新舉措、新動作?
會議明確,衡陽要圍繞“全國一流、中部標桿、全省先進”的目標,緊扣便民利民提升政務效力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增強內生動力,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,搶抓政策機遇擴大內需潛力,奮力譜寫衡陽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。
具體來看,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:
第一,以“揭榜競優”為抓手,拿出重大改革成果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改革經驗,為我市爭奪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先進打下堅實基礎。
第二,以常態化“走流程”為引領,推進解難題、優服務,持續推進一網通辦、無證明城市、告知承諾等,真正實現就近辦、掌上辦、容缺辦。
第三,以標準化建設為重點,實現政務服務規范化、便利化。市政務服務大廳北側正在進行改造,將設置一批“大綜窗”,推廣應用“衡山經驗”。年底前,市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會基本完成,實現“一門集成辦、一窗綜合辦、一網高效辦、一次便捷辦、一站免證辦”。進一步推進熱線整合歸并,打造便捷、高效、規范、智慧的政務服務“總客服”,打造百姓身邊的“智慧管家”。
第四,進一步推動事權下放,數據共享。著力推動第一批255項事權下放至城區行使,待條件成熟適時啟動第二批事權下放。讓園區通過直接賦權、服務前移、委托行使、審批直報等方式承接有關業務,加快實現“園區事園區辦”。在出臺《衡陽市政務數據共享開放管理辦法》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,全力推動大數據管理地方立法。
第五,以“互聯網+”,深化“三集中三到位”和“一件事一次辦”改革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,持續推進“一網通辦”。同時,強化電子證照應用,推動自然人、法人、戶籍、不動產、社???、營業執照等高頻證照的照面信息采集匯聚入庫、證照電子化以及多形式的互認共享應用,推動實現50%以上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結果電子化,探索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促進電子證照共享復用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